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淮南站长网 (https://www.0554zz.cn/)- 管理运维、图像技术、智能营销、专属主机、5G!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传媒 > 正文

不可错过的6款服务器监控工具

发布时间:2021-02-06 12:08:16 所属栏目:传媒 来源:互联网
导读:另外在10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的节目中,央视透露,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刷脸应用中,人们的面部信息正在不知不觉的受到侵犯和被滥用,只要2元就能买到上千张用户面部照片,大家的人脸信息已经遭到严重泄露。 而在后续的模拟实验中,科研人员先将手机放置在一个三

另外在10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的节目中,央视透露,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刷脸”应用中,人们的面部信息正在不知不觉的受到侵犯和被滥用,只要2元就能买到上千张用户面部照片,大家的人脸信息已经遭到严重泄露。

而在后续的模拟实验中,科研人员先将手机放置在一个三脚架上,再在手机对面放上面具,然后进行光线、色温以及角度的调节,通过几次比对,手机被成功解锁了。这代表手机将面具识别成了人脸。专家表示,这款面具的制作成本并不高,只要不是在极暗或极亮的背景下,通过面具或头套进行人脸识别的成功率高达3成。

这就意味着,拿你的人脸信息做出一个“头”,抱着你的“头”就能轻松刷开你的手机。

这可能对出入口控制系统带来那些影响?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出入口控制市场仍处于成长期,虽起步晚,但国内的市场需求巨大,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市场空间不容小觑。

作为安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入口控制不仅是数字化社会的需求,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安防产业保持了10年以上的高速发展,2018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7.61亿元,随着人脸识别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66.73亿元。

首先要明确的是,由于出入口管理对象,主要包括“人”和“车”,我国当下出入口控制市场几乎“二分天下”,与车相关的诸如车牌识别等项目不会遭受人脸应用滥觞下的风波影响。

遭受最直接冲击则是被应用于管理人的门禁系列相关产品。

根据美国智库 Acuity Market Intelligence 统计显示,生物识别技术市场结构中指纹识别占比为 58%,排名第一,人脸识别占比为 18%,其次是新兴的虹膜识别占比 7%,此外还包括掌纹识别以及声音识别分别占比 7%及 5%。

再依据2017年人脸识别的占比仅为7%的数据来看,本次“刷脸风波”能对出入口控制市场造成的影响比较有限。
 

在出行越来越轻便化的当下,人们的出行只需要带手机即可。这归功于移动支付的便捷和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

移动支付自不必多讲,自推广以来就以方便、快捷的优势风靡全国。但生物识别技术却因为种种原因,于移动支付成为了“反比”。

一边是应用扩大,一边是风险多多

人脸识别是一种通过人类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识别的技术,其具有非接触性、长期稳定性、高度精准性等显著特点。从技术水平的角度来看,人脸是唯一不需要用户主动配合就可以采集到的生物特征信息。其他生物特征的采集过程,如指纹、掌纹、虹膜、静脉、视网膜,都需要以用户的主动配合为前提,即如用户拒绝采集,无法获得高质量的特征信息。

但由于其市场潜力过大,在问题解决之前市场便迎来了爆发,人脸识别应用也迎来不断拓展。一开始,人脸识别技术还主要被应用于安防领域,通过取代传统钥匙、密保等身份验证手段,保障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呢。

之后伴随着在支付方面价值的进一步凸显,人脸识别也迎来了在消费、金融、出行、医疗等众多领域的深入应用。

但在人脸识别技术数据隐私安全性问题愈演愈烈的当下,如何对其设置更为合理和科学的监管规则来保护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成为时代的难题。

抱着你的“头”,刷着你的“脸”

近日,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机构成立的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了一份《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

报告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使用过人脸识别,具体用途当中“刷脸支付”最为普及。不过有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还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已经因为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到隐私或财产损失。

(编辑:淮南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